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

通膨再起??先關心通縮吧!

最近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都在美國國會表決第二波紓困方案,以及第一次紓困方案TARP(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)的第二部份餘款3500億美元的動用計劃內容。如同過去一樣,股市在計劃公佈前都給予高度期待而上漲,但公佈後卻都利多出盡而大幅拉回。
我們要強調的是,無論是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真正效果要出來,通常是曠日費時,絕非一蹴可幾,政策通過通常只是信心面的激勵,而非實質經濟就此好轉,因為變數還很多,包括執行速度跟規模足夠與否等都是問題。不過,有總比沒有好。
先撇開政策效果優劣不談,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主題是,在紓困方案討論的過程中,市場比較忽略的衍生性問題,亦即大家擔心美國紓困方案規模不斷擴大,政府財政赤字與發債量不斷增加,而且各國政府都拼命砸錢救經濟,這麼大的貨幣供給量終將使通膨的巨獸再度吞食整個經濟,此也是最近公債殖利率上彈的主要兩個原因(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近1%)。
其實個人認為在擔心通膨之前,應該先關心通縮吧。
1.失業惡化,消費急劇萎縮
就現象而言,各位最近已明顯感受到景氣惡化的衝擊,每天的焦點新聞就是那家公司又實施無薪假,那家公司又裁員。當然不是所有人的消費力都受到影響,但是大部份的人在實際消費前,思考的時間或態度都已不若先前阿莎力,這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。而且這不是單純台灣特有的現象,而是全球都如此。
過去10年,美國個人所得平均每月增加5.1%,去年12月已降至1.4%;個人消費支出平均每月成長5.5%,去年12月已降至-1.1%,是1961年該數字有統計以來的首次負成長。
個人實質消費支出(去除物價影響) 平均每月成長3.1%,去年12月已降至-1.7%,已連續5個月出現負成長,並且是1991年2月以來再度出現負成長。
這些數字都足以證明這次經濟惡化的嚴重性絕非尋常,不要簡單套用過去二、三十年的經驗來作為判斷依據。景氣是否真正復甦的最終關鍵,簡單而言就是就業與消費。
記得在前幾次的文章中就已不斷跟各位重述「關鍵在消費」。試想當消費急劇萎縮,企業產品無處消化以致虧損,裁員潮不斷發生,失業又導致消費進一步惡化,藉由產品降價來刺激買氣,企業更無利潤可言,…裁員…消費緊縮…...一路惡性循環。如果真的落到如此下場,各位可以自行去判斷通膨是否真的會來?
2.貨幣供給大幅增加,但貨幣乘數效果卻急劇萎縮
就理論而言(對不起,客倌,可能不免要提一些專業性的理論來證明我們的專業,但會儘量講得淺顯易懂……),費雪貨幣數量學說的核心,就是物價與貨幣供給量兩者呈正向關係,亦即貨幣供給越多,市場上的錢越多,追逐同樣固定數量的商品時,物價上揚的速度就越快。這就是為何各國央行不斷降息、砸錢,增加貨幣供給以預防通貨緊縮(物價走跌)的主要原因。
但貨幣供給量只是控制物價的要素之一,更重要的關鍵在於「貨幣流通速度」,亦即錢滾的越快,透過貨幣乘數效果所創造出的貨幣量越多,物價上漲的速度就越快。(註:貨幣乘數=貨幣供給量/貨幣基數,貨幣乘數指的是民眾將錢存在銀行,銀行將錢貸放出去,企業賺到或收到這些錢,再把它回存銀行,銀行再貸放出去,企業、個人再回存銀行,如此存款與放款週而復始的運行,會使貨幣創造倍數的擴張效果;貨幣基數=通貨+銀行準備金)
我們來看一下實際的情況。最近美國貨幣供給量M1或M2都大幅成長,多數分析師認為這將導致美國最終將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。就長期而言,當然百分之百同意他們的論點,但絕非現在,也絕非短期或未來1~2年內可以看到,關鍵就在我們所說的貨幣流通速度。
我們發現,最近各國貨幣供給量明顯成長,但主要多是各國央行挹注大量資金至金融體系,以防止銀行流動性出現問題的結果。所以我們看到貨幣基數(銀行準備金大幅提高)及貨幣供給量都大幅增加,但是當我們利用兩者去計算貨幣乘數時(貨幣乘數=貨幣供給量/貨幣基數),卻發現該數字大幅度降至1959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,而且看來還在持續惡化中。
這代表的是,雖然各國央行及政府砸了大錢到市場上,但只是防止銀行出現流動性問題而倒閉,市場資金卻不流動。存款戶緊抱存款而不消費,銀行不敢放款,企業因景氣欠佳不願借錢投資,整個貨幣信用創造機制陷於停頓,貨幣流動速度逐漸變慢或停止。如果通膨會立刻反撲,那還真是神奇呢!不產生通縮,就已經是上帝保祐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